‵思想是行为之父` —— 爱默生
态度对行为的预测
- 我们内在的态度是如何与我们外在的行为ie相联系的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态度和行为互相支持。流行的大众观点强调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作用,但令人惊奇的是,态度——通常被认为是对一些事物或人的情感——经常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并且,改变人们的态度很显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行为。这些发现让社会心理学家基于去寻找我们经常言行不一的原因。
- 最终的出的答案是:我们所表露的态度和做出的行为各自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态度能够预测我们的行为:1、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2、如果态度和预测的行为(比如对投票的研究)紧密相关,3、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以某一些事提醒我们牢记这点,或通过直接的经验意识到这点)。在这些情况下,我们的所想所感与我们的所为会紧密相关。
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 态度——行为ie之间的关系也以相反的方向起作用:不仅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也可能影响态度。当我们做事时,我们往往会夸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别是当我们为该事负责时。许多研究可以证实这一点。社会角色规定的行为ie铸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态度。
- 简单地说,我们所说所写会强烈地影响我们随后所持的态度。
- 对登门槛现象的研究说明,对一个小行为的承诺可以让人们更愿意做一件更大的事。
- 行为也影响我们的道德态度:我们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
- 同样,我们的种族政治行为也可以塑造我们的社会意识:我们不仅仅坚持自己相信,我们也相信自己所坚持的。
- 政治和社会运动可能会导致旨在大规模态度改变的立法行为。
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
三种不同的理论可以解释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 自我表露理论假定人们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尤其是那些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而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我们可以找到证据证实人们确实会因他人的想法而调整自己的态度,但与此同时也发现有时真的会引发真实态度的改变。
另外两种理论认为我们的行为会促使真实态度做出改变。
- 认知失调理论的解释是,当我们的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作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为了降低这种情绪的激活,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行为ie合理化。失调理论进一步认为,我们不当行为的外在理由越少,我们越觉得自己对其负有责任,从而会产生月多的失调,态度也改变得越多。
- 自我知觉理论则假定,当我们的态度不很坚定时,我们就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自我知觉理论的一个有趣推论是“过度合理化效应”:付给人们报酬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能将他们的这件乐事转化为苦差(如果这些报酬使他们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报酬)。
- 研究都证实了这两种理论的预期,这表明它们分别描述了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要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去付诸行动。
不想养成某种习惯,那就避而远之。
要想改变一个习惯,那就做点别的事来取代它。
—— 希腊 斯多噶派哲学家 埃皮克提图